1. <bdo id="9u30u"><address id="9u30u"><big id="9u30u"></big></address></bdo>
            <option id="9u30u"></option>
            <track id="9u30u"><source id="9u30u"></source></track>

            搶占新能源賽道、促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新能源產業生態鏈已具雛形——看開陽工業如何“破殼新生”

            發布時間:2023-01-18 09:41   來源:開陽頻道  

              黃磷、化肥生產,曾是開陽工業的代名詞。在以前的發展模式中,主要以量取勝,讓開陽傳統磷化工企業賺得盆滿缽滿。進入新時代后,工藝落后、產品結構單一、產能過剩、附加值低、環保不達標等一連串問題,讓這些企業負債累累。

              痛定思痛后,開陽從優化產業結構、降本增效方面入手,推動產業走向精細化和綠色化。同時,立足傳統磷化工基礎優勢果斷切入新能源賽道,以新能源產業的生態鏈構建和集群化發展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已匯集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的8個百億級項目,實現“破殼新生”。

            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立體倉庫。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覃偉 攝

              據初步統計,2022年,開陽縣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234.83億元,同比增長51.01%。2023年,這一數據預計增加至350億元左右,成為開陽工業高速發展的標志。

              在原材料價格上揚、疫情影響的背景下,這一頗具亮色的“成績單”,來之不易。

              加速優結構 促進產業精細化發展

              不久前,開陽縣年產40萬噸濕法凈化磷酸項目試車成功。作為貴州磷化集團開磷股份公司開磷板塊的新布局,該項目將進一步改變開磷板塊化肥產品比重大、化工產品比重小的局面,是開陽縣優化產業結構的重點項目之一。

              開陽縣是全國三大磷礦主產區之一,磷礦石年產量約占全省的42%,縣內已探明磷礦資源儲量達19億噸,遠景儲量約30億噸。相關調查報告顯示,開陽擁有國內唯一不經選礦即可生產高濃度復合肥的大型坑口生產基地,一、二級富礦儲量占全國的80%以上。“省去選礦這個環節,每噸磷礦石的成本至少節約兩到三百元。”采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

              開陽縣一度以傳統磷化工產業“打天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問題接踵而至:產品結構單一,產能過剩,附加值低,競爭力減弱。“以黃磷、化肥等制造為主的傳統磷化工產業在‘十三五’期間達到‘產業天花板’。量大、質優的磷礦資源沒有轉化成為發展優勢。”開陽縣園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陳方勇說。

              經過綜合調研分析,開陽縣將產業結構優化作為突破口。2019年,開陽縣委、縣政府明確了方向:確定以現代化工為主導的工業產業體系,加快優化產品結構,讓產品“從肥料轉型為材料”,去產能的同時提高附加值。

              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開陽縣從政策、配套等方面加快支持傳統磷化工企業轉型。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先布局的一批企業,該企業最先生產黃磷、磷酸等傳統磷化工產品,如今轉型為研究和生產磷酸鐵、磷酸鐵鋰的新能源電池材料企業,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行業逐漸擁有話語權,成為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新能源企業電池制造的重要供應商。

              貴州開陽化工有限公司也通過技術創新等舉措加快提高產品附加值,目前可年產合成氨50萬噸,是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在受成本上漲、疫情影響的情況下,2022年,該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7億元。開陽縣還積極引導開磷股份礦肥公司對濕法凈化磷酸進行梯級利用,優化磷肥產能,大力發展高工業級磷銨產品,逐步實現磷銨從肥料到材料的轉變。

              此外,開陽縣大力發展工業級、食品級、醫藥級磷酸及各種磷酸鹽,聚焦精細磷化工上下游產業,引進四川聚力生公司特種肥料、重慶特瑞磷鐵源配套項目等精細磷化工與新能源材料項目,相關項目將有助于推動磷資源實現精深加工,促進無機磷化工產品多樣化,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開陽縣目前已形成年產磷礦石1100萬噸、黃磷15萬噸、磷銨335萬噸、合成氨50萬噸、硫酸365萬噸、磷酸150萬噸(40萬噸濕法磷酸)、磷酸鐵鋰9萬噸、無水氟化氫4萬噸的產能。通過對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的扶持發展,該縣以基礎化工為主的工業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改變,產業從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料產業逐步轉為高附加值的精細磷化工、新能源材料產業,工業結構加速優化。

              全力降成本 促進產業綠色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是開陽縣著力降成本、促進產業綠色化轉型的重要途徑。

              約10米高的鋼架共有9層,每一層都整齊地擺放著“整裝待發”的成品,這批產品正是該公司的主導產品磷酸鐵、磷酸鐵鋰。倉庫里,AGV小車、智能貨車隨時化身靈活的“搬運工”,入庫、出庫都由他們完成。倉庫一側的正中間,一塊電子屏實時記錄著產品的入庫時間、狀態等信息。這是記者在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立體倉庫見到的一幕。像這樣智能化的場景,同樣體現在這個車間產品制造的其他環節。

              “通過對車間的智能化、數字化升級,降低了運行成本。”安達科技項目經理李勇以智能立體倉庫為例介紹道:“以前需要20人,現在只需10人,僅時間成本就節約40%,存貨量提升50%。”前期通過產品結構優化打了前陣,再加上先進的生產工藝,公司競爭力進一步提升,2022年12月,安達科技成為貴州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企業。

              以安達科技等企業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路徑,正是開陽縣抓數字強鏈,推進傳統磷化工產業提質升級,破解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等“三高”難題的“利刃”。

              開陽縣重點圍繞磷肥產業,對磷肥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推進產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從管理、生產、研發、創新等環節,促進產業全方位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以研發環節為例,目前全縣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0%以上,產品數字化研發能力顯著提升。

              引導企業加快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磷資源利用率,加強對其伴生資源和廢棄物資源的回收及高端加工利用,延長產業鏈條,是開陽縣促進產業綠色化轉型的另一途徑。最明顯的就是該縣配套了黃磷尾氣、磷渣、磷石膏等工業“三廢”綜合利用項目,延伸發展了磷礦伴生資源氟、碘回收利用產業。這為循環經濟發展和產業鏈延伸提供了支撐。

              這種支撐效率如何?一個例子就能說明。2020年落戶開陽的貴州勝威凱洋化工有限公司投資近50億元建設“鈦-磷-硫-鐵-鈣-鋰”綠色循環經濟發展項目。“通過項目建設,我們可‘吃掉’其他磷化工企業產生的廢渣、廢氣,生產出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產品,實現變廢為寶。”貴州勝威凱洋化工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李海艷說。

              因磷而興的開陽工業園區,像一張巨大的“溫床”,正發揮著“磁石效應”,讓上下游企業與本土企業“牽手”,推動園區“三廢”資源化、再利用。

              目前,在廢氣方面,開陽縣加快助推企業黃磷尾氣循環再利用,例如新天鑫公司利用黃磷尾氣制甲酸鈣、碳酸酯等。在廢渣方面,引進磷石膏、磷渣等下游處理企業,促進磷渣、磷石膏、粉煤灰等綜合利用,例如新天鑫公司利用黃磷廢渣制仿石材、磷渣微粉;明陽磷石膏公司利用磷石膏制水泥緩凝劑;力均建材公司利用磷石膏制建筑石膏粉等;江蘇一夫利用磷石膏生產超細硫酸鈣粉。

              “十四五”期間,開陽縣將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化與龍頭企業的合作力度,持續支持“以渣定產”,促進產業綠色轉型,為構建新能源產業鏈提供更大的動力支撐。

              切入新賽道 構建新能源產業集群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680萬輛,同比增長93.4%,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已增至25.6%,逐步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期,迎來新的發展和增長階段。在這場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升級的浪潮里,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中的各大企業面臨不進則退的局面,只有拼盡全力“廝殺”,才有可能在充滿驚變和狂潮的“饑餓游戲”中活下來,從而分享未來盛宴,這已經是業內的普遍共識。

              更加安全、環保的正極材料磷酸鐵鋰是國內新能源電池生產企業的普遍選擇。富饒的磷礦資源和發達的基礎磷化工產業,讓開陽具有發展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的先天資源優勢。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著這個問題,開陽縣組織產業考察團,足跡遍布長三角、珠三角、湖北、四川,拜訪其他地區磷化工企業和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核心供應商,探尋磷化工最新發展趨勢。最終,切入新能源賽道、加速基礎磷化工產業轉型、提升產業附加值成為開陽工業“再出發”的選項。

              乘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新能源產業巨頭布局貴陽的東風,憑借巨量的磷礦石供給、磷化工產業基礎等優勢,開陽在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上打造集群、構建完整生態鏈的潛能正在逐步釋放。

              在省、市有關部門的指導、幫助和推動下,進入開陽的新能源企業項目得到從政策到金融上的強力支持。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開陽縣幫助3個新能源材料產業項目申報獲得13億元省新型工業化基金、新動能基金支持;用好2.478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助力5個重大產業項目配套11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一系列政策和舉措,釋放出滿滿的招商引業誠意,在新能源企業之間傳遞,一批新能源龍頭企業項目紛至沓來。2019年以來,開陽縣已匯集寧德時代、中偉、邦盛、安達、重慶特瑞、磷化新能源、勝威凱洋、聚力生等企業的8個百億級新能源產業項目,初步構建起新能源產業生態鏈。這些項目紛紛落地到開陽經開區23.25平方公里的化工發展區域,呈現集群化發展態勢。

              這些項目在開陽的落地建設速度驚人,如中偉年產20萬噸磷酸鐵項目首條產線從開工到投產只用了249天,創造了中偉項目建設的“開陽速度”。在開陽工業人看來,能不能抓住新能源產業風口,關鍵就看這兩三年,很多地區都加入新能源賽道參與競爭,力爭在未來分一杯羹。為此,開陽縣堅持“項目為王”理念,全方位為企業紓困解難,確保新能源產業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增效。

              順應新能源產業的火熱發展勢頭,開陽縣將持續大力發展現代化工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磷系新能源電池材料和精細磷化工產業鏈,不斷完善基礎配套,提升承載能力,抓牢招商引資“生命線”,為長期發展增添源源不斷的動能。

              錨定“千億級化工園區”建設目標,開陽工業發展未來可期!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周治友 陳文新 許發順 實習記者 黃菊

              ■記者手記

              念好“轉”字訣加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從傳統磷化工企業加快破繭重生,到寧德時代、中偉等新能源企業相繼落地,開陽縣的工業正發生著喜人的變化。作為全國三大磷礦主產區之一,開陽縣磷礦資源豐富,在發展中是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開陽縣的秘訣在于念好“轉”字訣。

              轉產業結構。為改變產業結構單一等難題,開陽縣支持縣內企業優化產品結構,加快改變產品附加值低、企業競爭力弱等局面,讓產品“從肥料轉型為材料”,產業結構加速優化。

              轉發展方式。開陽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新舊動能轉化,推動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破解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難題,推動園區“三廢”實現循環,發展含“綠”量不斷提高。

              轉發展思維。開陽縣依托傳統磷化工產業優勢和轉型效果,聚焦新能源產業賽道,加快補鏈、延鏈、強鏈,全力構建新能源電池產業生態鏈,引進一批優質新能源企業,產業集群效應逐步凸顯。我們期待,開陽縣目前引來的這批百億級項目能夠茁壯成長,未來可成為貴陽“強工業”的重要支撐。

              黃菊

              編輯:李華瑩

              統籌:胡家歡

              編審:劉文強

            激烈的又无码的黄色网站,免费日本黄网一级片在线视频,天天操视频网站入口,欧美一级a人与一级A片在线
                1. <bdo id="9u30u"><address id="9u30u"><big id="9u30u"></big></address></bdo>
                    <option id="9u30u"></option>
                    <track id="9u30u"><source id="9u30u"></source></track>